拒绝贱卖!京东618遭56家出版社联合抵制

2024-05-22 17:50:02 新金融观察 作者:总体管理员

图片


京东又被联合抵制了。

近日,多家出版社联合向江苏圆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下称“江苏圆周”或“京东平台”)发出告知函,决定不参与平台提出的“6·18”促销活动方案。告知函显示,京东平台提出的促销活动方案是,全品种图书价保30折(即3折)参与累计8天的促销活动。随后,多家出版行业人士也证实了告知函的真实性。

大促方案遭出版社联合抵制


据了解,该声明是由北京10家出版社和上海出版经营管理协会代表的上海46家出版单位发出。

告知函中提到,针对江苏圆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提出的618促销活动方案,即“全品种图书价保20-30折(20%到30%的折扣)参与5月19日至6月20日期间累计8天的促销活动”,出版社不参与,也不承担活动期间产生的任何返利费用。


据悉,江苏圆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此前由刘强东等人持股,目前由京东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张雱、京东科技CEO李娅云、京东集团副总裁缪钦共同持股。

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批发与零售及网络发行业务,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待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等。过去,多家A股出版公司在图书业务上与京东平台的合作,均通过该公司进行。

引发争议的是平台在“6·18”大促期间过低的折扣。上海出版社经营管理协会在告知函提到,为维护图书市场的稳定与繁荣,反对无序竞争,以及上海各出版社强烈呼吁,不参与此次平台单方面提出的促销活动。


3折促销没有利润空间


事实上,出版社与电商平台之间有关价格的争端并非首次出现。出版社方面一直对“被电商平台绑架”的定价机制有所不满。

有出版行业人士透露,此前,在进价方面,相关电商平台一直压价,以5-6折的价格进书,形成渠道优势。而为保证电商售卖渠道,出版社往往根据折扣价反推书价,实际上已形成出版社受制于电商平台的局面。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正是由于出版社对电商平台,甚至是带货达人,都已不具备议价能力,才会选择这种联合声明的方式发声。

国内一家大型出版公司资深从业者分析,3折促销不仅没有利润空间,还面临亏损。该人士表示,图书出版的主要成本包括稿酬(版权费支出)、纸张、印刷、人工(编辑、设计、营销等)。再加上仓储、运费、资金成本等,一般要占到图书定价的45%至55%。

另外,古籍、学术、教材类书籍成本会更高。主要因为这类图书比较小众化、销量低,或者有公益性、政府定价等。“像不在版权保护期内的古籍书、名著(俗称公版书),如果销量大,则利润空间增大,因为无需支付版税。而现当代畅销书,则作者的版税需要与销量挂钩支付,不可能免除。”该业内人士表示,但整体来看,如果图书的销售折扣低于定价的45%—55%,出版社就没什么利润空间了。

有行业专家分析,图书的出版成本包括多方面。比如支付给作者的稿酬、版税;图书制作前的费用,包括编辑、校对排版、设计费用等;图书的成书费用,包括纸张、印制等。除了这些直接费用,还有管理、财务、营销、物流等间接费用。

京东员工回应


京东图书采销员工魏超在朋友圈公开回应此事,他表示:“这两天有不少出版社给我发函,说要抵制京东618的图书促销活动,语气特别严肃!真心觉得自己很不容易。我只是想卖更便宜的图书,更好的让利消费者;我只是想通过薄利多销扩大销量,给合作伙伴们创造收益;我只是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去促消费为社会创造价值。”

微信截图_20240522162407.png


京东方面的回应则显示,确实有不少出版社发函,但促销方案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薄利多销扩大销量,给合作伙伴们创造收益”以及“让利消费者”。

出版行业良性发展任重道远


以知识带货出圈的主播董宇辉曾说,“谷贱伤农”,书也一样。图书行业一味低价竞争,必然带来劣币驱逐良币的影响。出版行业如何良性发展是永远被探讨的话题。

此前,日本、德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等地区对图书售价的保护政策曾被业内广泛讨论。德国法国将图书和电子书纳入“定价法”,规定书籍在所有渠道内都应该依照出版商制定的价格,新书出版的18个月内,零售商都不可以用优惠券、买一赠一、买书抽奖、捐款等各种方式对书变相打折。香港实体书也几乎没有折扣,香港书展7-8折的价格已经足以吸引消费者带着行李箱前往疯狂采购。

国内出版行业从业者也曾提出,国内应该制定类似的价格保护制度,在新书刚上市的一段时间内,拒绝打折。这样,在维护出版行业利益的同时,也能打破如今“打折-提价”无限循环的恶性模式,将如今坐上火箭的图书高定价限制在一个更合理的范畴。但在目前国内图书市场图书定价普遍严重过高的情况下,这样的建议实际上很难推行并实施。

市场决定供需,在国内网络购物盛行的大环境下,出版行业对电商渠道的集体抵制,不会是最后一次。在出版从业者、电商平台和消费者之间,如何找到一条“三赢”的道路,在图书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的同时,让消费者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依旧任重道远。


责编 蒋赛赛

检校 张小楠

来源:证券时报、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



    新金融传媒是由海河传媒中心主管主办的财经媒体机构。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新金融传媒出品的同名官网、微信公号、微博及新媒体矩阵共同组成天津唯一专业财经媒体平台…

加入我们

新金融传媒期待您的加入!

更多信息 »
联系我们

电话: 022-23603250
邮箱: xjrmedia@sina.com
传真: 022-2360325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2-23603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xjrgc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