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亿,一个卖,一个买;在资产上,一个越来越轻,一个越来越重。万达与融创,国内的两个神级房企,在发展战略的道路上,离得越来越远了。
万达的轻资产图谋
楼市市场自去年“9·30政策”之后开始遇到天花板,几乎所有房企都在清一色的收缩阵地,手里的项目尽快脱手,赶紧回笼资金。估计这些房企认为,在未来政策不确定的情况下,手里留有大量的钱总归是好的。
万达也是这些房企之一。
因为王健林近两年来一直要转型,将企业不断做轻,所以万达城一直是他的“心头好”。王健林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也一直以万达城的成功运营自豪。但如今,王健林说卖就卖了。不过,这也倒符合万达这两年的企业战略思路——轻资产运营。
万达“轻资产”的路子探索并非一帆风顺,比如万达和万科的合作以失败告终,万达和苏宁的合作也并非一帆风顺。如今,万达打包卖资产给融创,从卖的角度来看,卖是因为现在资产价格处于高位,万达现在卖可以顺利实现退出;同时,通过出售剥离资产,尤其是剥离不是太盈利的资产,可以降低万达商业的负债,优化公司发展战略,使万达走的更轻,从而可以聚焦核心业务,也有利于万达顺利回A,估值上也会高一些。
但是,万达不是简单的“卖资产”,细心的人可以发现,万达出售的资产均保留了万达的品牌。比如,此次买给融创的文旅系列项目“万达文化旅游城”品牌并没有改变。由此可见,万达在走“轻资产”,通过出售资产达到公司运营尽量轻,以降低风险。
早前,万达已经发布了“轻资产”转型计划。万达设定的“轻资产”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开业400个至500个万达广场,彻底去房地产化,变成万达商业投资公司或商业投资管理公司。到2020年收入达到1000亿美元,市值2000亿美元。
万达在有意去地产化,坚持走“轻资产”道路,并且也正在具备去地产化的能力。
所以,万达此次与融创签订了西双版纳万达文旅项目等13个文化旅游城项目股权转让及北京万达嘉华、武汉万达瑞华等76个酒店转让协议,从万达“轻资产”的道路来看,也是万达进一步推进“轻资产”的环节之一。
融创规模化与转型的矛盾
相比之下,融创却变得越来越重了。
融创跟万达走了一条相反的路径,这与孙宏斌的对未来的判断有很大关系。
此前,他在采访中说道:“在房地产行业销售规模超过10万亿元后,其整体增长不会太多,此时资源会向大企业集中。”言外之意就是,经历这个震荡期后,没有实力继续拿地的小房企将被残忍淘汰,留下的都是庞然大物,当然了,谁的盘子越大越牛。
对于融创来讲,买万达的资产包,是因为融创当前基本以住宅销售为主。虽然规模化已经取得一定市场地位,但是非住宅销售业务很少。
此前,收购乐视的战略投资结果不是太理想,现在万达有一些不错的资产整体打包出售,对于融创来讲,一方面万达资产包中有不少土地储备,对于还处于规模化的融创来讲也是必要的,同时,通过万达的品牌也可以增强投资拿地能力、融资能力等,还可以借力发力继续做“大”。
此外,融创规模化已经达到一定阶段,孙宏斌提到,今年总销规模将达到3000亿,在这个阶段,融创需要通过转型规避风险。风险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住宅市场短周期调控带来的企业运营风险;二是,收益过分依赖住宅销售,非住宅销售的收益几乎没有,企业中长期的抗风险能力会减弱。
对于融创来讲,规模化与转型成为一对矛盾。一方面规模化的诉求仍然不会改变,今年有可能通过加速并购继续走向3000亿的销售规模。但是,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容量一年也就10万亿左右,如果未来3年出现2、3家万亿的房企,再有20家左右的千亿房企。那么,市场格局也就会在未来的3到5年内定局。这对于规模化的龙头房企来讲,规模已经没有优势,更重要的是转型之路怎么样走。
船大难掉头。资产越来越重的融创,在未来转型的过程中能否轻盈转身,确实是个有待验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