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携程今天的规模看上去已经很大,但应该看到市场占有率还有很大的渗透空间,远远没有定局。
眼里容沙
国内在线旅游市场总是会隔三岔五地出点小插曲,比如,谁要联合谁、收购谁,谁和谁打起了口水战、价格战,又或者哪个供应商和哪个OTA企业之间发生了磕磕碰碰。
在这些小插曲中,携程的出镜率似乎正变得越来越低。而就算被动出镜,貌似也低调了许多。
与6人游旅行网的那段纠葛,就是一种佐证。一出合作几个月便告吹的戏码,在携程的冷处理下,终归没能发酵成一出闹剧。
事情的脉络大致是这样的:携程于2015年上线了C2B定制旅游平台,后于2016年与6人游牵手,后者由此成为前者的供应商。今年2月,携程关闭了6人游的后台账号,双方合作终止。当然,与6人游一起被关闭账号的,还有其他几家定制旅游供应商。
6人游方面对此事先后有过几次表态,态度也逐渐从最初的“携程佣金高,每接一单都得赔钱,不做也罢”的牢骚,升级到后来声明中控诉的“携程的高佣金模式对于定制旅游业是灭顶之灾”“携程的贪婪正在侵蚀这个行业”这样的高度。
面对6人游的关切也好、不满也罢,携程方面始终没有正面接招,只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着痕迹地流露出了态度,表示每个月都会对供应商进行筛选和淘汰,并很快对外宣布启动定制游供应商淘汰制,发布“定制旅游服务标准”。
姑且把这算作是一种侧面解释与回应,显然这也不是给6人游的交代,而更像是给行业的、给外界的。
其实,供应商一次次发出的信号,携程不会接收不到。但曾经也一度酷爱战斗的携程如今露出无心恋战姿态,只能说,这已经不足够触动携程的神经了。
关于与供应商的关系,不论携程还是整个OTA,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以酒店为例,虽然大酒店集团每年都要花大价钱去做宣传、营销、建立自己的会员体系来尽力把用户从OTA拉回来,但截至去年年底,携程的合作伙伴总数突破2万家,年度销售额达到千万级的超过200家。
这说明,尽管携程们一直因此被诟病,供应商们也还是依旧会痛并离不开着它们。
再来看下携程不久前公布的2017年一季度财报:营收61亿元,同比增长46%;净利润则从去年同期的亏损16亿元翻正为8200万元;同样抢眼的还有毛利率,达到了80%。
可见,作为为数不多的盈利的国内OTA企业,也作为即使不再增长也可以吃老本些时日的企业,携程现在更需要的,不是老套路,而是新故事。
心中撑船
如果说企业开始能接受眼里容小沙,那多半是因为心思扑在了心中撑大船上。携程的这条大船,想来应该是国际化。
最新的传闻是,携程正有意竞购瑞典在线旅游公司Etraveli,这是一家机票预订业务在欧洲地区市场份额排名前五、年营收大约在1亿美元的公司。
虽然携程对此事没有作出正面回应,但携程CEO孙洁还是对新金融观察记者坦承了国际化在携程当前任务中的重要性与优先级:“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市场,这意味着携程有潜力、有机会去做世界领先的创新,进而有潜力成为世界上最优秀、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和服务企业。要实现这个目标,就是要进一步‘国际化’。”
据了解,从2017年开始,携程开始在全球入境游游客多的地方和到达比较普及的区域设立分公司,进行当地资源的本地化以及当地服务的本地化。
“但是从更远的地方,从长期来说,欧洲、印度这些市场,我们倾向于通过资本整合的方式开拓市场,这是我们在国际化进程中希望做的战略和总体的节奏。”显然,对于是否要继续海外“买买买”,孙洁给出了开放性的答案。
事实上,携程的国际化布局已经初见成效。比如携程一季度财报的亮眼表现,除了自身业务增长之外,很大程度上就与去年收购全球最大机票搜索平台天巡有着密切联系。因为天巡的机票搜索技术不仅可以优化携程的在线服务,更可帮助携程快速打入国际市场。
除此之外,在印度,携程投资了MakeMyTrip;在美国,携程投资了纵横、海鸥两家大规模的华人地接社,并收购了北美在线目的地旅游平台途风。其中纵横、海鸥两家旅社在北美中国游客入境接待市场中占有超过50%的份额。
携程还与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等一系列国家达成旅游目的地合作。截至目前,携程旅游产品已覆盖全球五大洲几乎所有的区域,服务全球近一半人口。
与此同时,携程还悄然成立了国际化人才中心,正计划通过内部培养和海外招募两种形式培养未来的国际业务人才。
以上种种,足以见得携程的海外野心。
但挑战同样也会升级。
“开展国际化业务意味着可以拥抱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意味着需要面临更多顽强竞争对手、更多不确定性的影响,比如对各地市场需求的把握、跨国公司的管理、汇率波动、政治气候甚至恐怖袭击等突发因素。”孙洁坦言,携程的管理团队是非常善战的,也是非常有危机感的,“虽然携程今天的规模看上去已经很大,但应该看到市场占有率还有很大的渗透空间,远远没有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