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7月国家版权局颁布“最严令”以来,各大音乐软件经过一番混战,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格局。然而随着腾讯音乐与中国音乐集团(原海洋音乐,以下简称CMC)两强联合,在线音乐市场似乎又要迎来新一轮的洗牌。
群雄逐鹿
十年前,正是数字音乐悄然崛起的年代,当人们不再关注某一位歌手的唱片销量,而是轻易地从网络下载资源时,有人惊呼:音乐产业要完了。
回想起那段笼罩在互联网盗版阴影下的日子,互联网行业和音乐行业说水火不容也不为过。由于看到了业内的巨大前景,在线音乐平台遍地开花,经过十年左右的大浪淘沙,最终百度、QQ、酷狗、酷我、虾米、天天动听等平台坚持到了最后,顺利乘上了移动互联网的东风,从PC端再战至移动端。
2010-2013年,中国数字音乐进入了业内所称“被夸大的预期峰值”,根据CNIT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数字音乐用户数超过4.53亿,但只有3.5%为付费用户。彼时,盗版问题尚未引起轩然大波,但却给凭借该“红利”快速发展的在线音乐平台的混战埋下了伏笔。腾讯数字音乐部总经理Andy Ng回忆那一年的情境时说,他刚上任就收到了很多来自唱片公司的律师函,Andy说:“不要告了,我们要开始付正版音乐的费用了。”
一位多年的数字音乐爱好者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即便是没有来自监管部门的巨大压力,‘盗版红利’也基本走到尽头了。如果内容没有门槛,所有平台的曲库都一样,那么用户很可能仅仅依靠界面设计是否美观、操作方式是否简便等外在因素随意选择产品了。”
于是,2014年开始,在线音乐行业走入低谷,一场关于版权纠纷的混战无奈打响。回顾一下从那时开始一年之内的新闻,QQ起诉网易、酷狗起诉网易、网易起诉酷狗、酷狗起诉阿里、酷狗起诉虾米、阿里起诉酷狗,这一系列让人晕眩的“罗圈架”围绕的都是躲不开的版权二字。
三足鼎立
好在,这样的混乱局面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得到了有效缓解,原因还要归功于终于出面的监管部门。去年7月,国家版权局发布了《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要求各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并于2015年7月31日前将未经授权传播的音乐作品全部下线。
这项史上最严版权令的出台,正式扭转了平台方和内容方的地位。最终以整合了酷狗音乐、酷我音乐、海洋音乐等资源的CMC,整合了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的阿里音乐,以及自身稳步发展的QQ音乐这三大阵营突出重围,形成鼎立之势。
在版权巨浪冲刷之后,留下来的在线音乐平台将面临资本层面的考验,毕竟想要持续拥有版权,是一件非常烧钱的事情。
根据此前媒体报道,有业内人士透露:“以去年底腾讯大约拥有20多家独家音乐版权来看,这笔版权费用可能高达十几亿元。去年某国内新型唱片公司曾与一家平台达成独家版权协议,300首歌曲版权费高达2000万元,大约六七万元一首。但版权一般是有两三年左右的时间限制,在版权成本高的背后却是收益远不足以弥补大量损耗。”
所以,盈利难其实已成为行业内的普遍问题,但是腾讯信誓旦旦地告诉大家:“我们已经盈利,这个无需质疑。”新金融观察记者试图联系腾讯对此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但因“相关负责人外出中,无法接受采访”被婉拒。
然而不管其盈利程度几何,作为巨头之一的腾讯确实有资本骄傲。
联吴抗曹
7月15日,中国音乐集团(CMC)和腾讯集团共同宣布,双方已达成共识对数字音乐业务进行合并。腾讯同意收购拥有酷我音乐、酷狗音乐APP的CMC 44%的控股权,收购完成之后腾讯于CMC的股权将由之前的16%提升到60%。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中国在线音乐行业研究报告》,整合之后的腾讯系共掌握了行业中90%以上的音乐版权。
新金融观察记者也随机询问了身边10位年龄在25至30岁之间的用户,其中只有一人表示平常使用虾米音乐,其他人均使用QQ音乐,或同时使用多个软件但以QQ音乐为主。
所以,阿里怕了吗?
也许它志不在此。收购了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的阿里音乐另辟蹊径,似乎不想在版权这个无底洞上与腾讯继续争下去。他们搭建了一个具有明显“淘宝”血统的平台——阿里星球,开始深耕在线音乐产业的上游、下游和周边领域。毕竟强强联合之后的腾讯音乐已经是当之无愧的版权巨头。
而在人们把视线都集中在“二马”对峙时,网易云音乐以黑马之势跻身前列。
近日,网易云音乐副总裁丁博称:“截至2016年7月,网易云音乐用户已突破2亿。”据艾瑞咨询统计显示,网易云音乐的版权覆盖率已经达到70%左右。可见,虽然网易云音乐是最晚进入市场的一个,却是短时间内成长最快的一个。
所以,在腾讯吞并了CMC,局面开始走向一家独大之后,网易云音乐是否会补位CMC再次促成鼎立之势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