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微信小程序上线,彰示了微信抢夺线下流量入口的意图和布局。而阿里旗下口碑码战略的入场,使这场线下流量入口争夺战更加猛烈。
近日,阿里和蚂蚁金服合资成立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口碑,发布了码战略,这是支付宝和口碑发布的2017年一个战略级项目。口碑将为商家提供“二维码-店铺-支付”的商业新通路,同时将加速线下市场的数据化,为商家提供数据化管理线下流量的平台。
已经入驻口碑的商家可以在后台一键申请,获得自己专属的口碑码并贴在门店中,顾客用支付宝扫描二维码后,会进入商家的口碑虚拟店铺。在这个店铺里,顾客可以看到线下店铺的介绍、直接点餐、领取优惠、挑选发型师,最后也可以在线买单。
此前,口碑主打“支付即会员”,支付宝用户通过扫口碑的商家二维码,即可完成支付,自动关注店铺,留存消费数据。但此前口碑给商家生成的二维码,并不会直接把用户引入店铺页面,仅作为支付二维码使用。
口碑 CEO 范驰介绍,希望接下来这些店铺都有“两个店铺”,一个是线上做生意的口碑店,一个是在线下的实体店铺。公开数据显示,口碑目前的入驻商家数是 150 万家,日交易笔数超 1500 万笔。今年接入口碑码的线下商家预计会达到 300 万家,而这 300 万商户的目标主要依靠的是口碑服务商来推广,口碑现在有 3000 多家服务商,接下来还将进行扩招。
同样的事情微信也在做。
用户在线下扫码支付之后往往会自动关注商家的公众号。微信也有众多的服务商,帮商户开发公众号的扩展功能。
今年年初,微信推出了“小程序”,主要针对的就是线下消费与服务的场景。在小程序发布的现场,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展示的例子之一就是用户来到餐厅,扫店家的二维码,打开店家的小程序就可以排队、点菜。
最近,更新后的小程序还增加了“附近”的入口,微信用户可以在定位附近查看到一部分提供服务的小程序,也主要是跟商铺相关。
微信和支付宝都做小程序的一个问题是原来就很多的二维码现在更多了。以往有第三方支付公司合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同一个二维码,微信、支付宝、QQ、百度都可以完成支付。
现在微信和支付宝都要做小程序,第三方的二维码想同时支持各家小程序和支付似乎有点困难。
两个支付平台互不相同也让口碑所说的帮助商家管理与用户的关系变得困难。口碑或者支付宝无从知晓用微信买单的人的信息。当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范驰只说微信和支付宝的用户是同一批人,商户只要做好服务和营销就好。
移动互联网突飞猛进的这五年,也是线上、线下流量成本暴涨的五年。在线上,淘宝是电商的流量入口,微信是社交的流量入口。而在线下,二维码成为了线下流量的入口,让线下流量变的可追踪和管理。一场以二维码为武器的线下流量入口争夺战正在打响。
在这个战场里,口碑与微信的正面PK已经开始。微信小程序尝试打通线上线下的通路,但小程序仍旧以承载支付等单一功能为主,还不具备虚拟店铺的完整体系。团购二维码还停留在核销这个单一功能上,方便消费者扫码优惠买单。
不过在小程序之前,微信还推出过一些通用功能,去年5月,微信支付发布“支付+会员”解决方案,输出五大能力,包括支付即会员和会员标签(开放接口打通自有CRM)等,在每次支付行为发生时,帮助商家识别消费者,并在后台提供一系列商业运营能力。
不过忙活到最后也不见得就会有人用这些“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没有成功火起来,微信也不得不开放了更多入口。比如,用微信支付完之后,就会提示是否关注某商家的微信号,这也是微信提供的通用功能之一。同日,微信在其一级入口“卡券”中以客户端原生功能的形式推出“微信会员卡”。
口碑研究院研究员木仅认为,人们的消费行为正在向手机转移,未来线下消费的行为也会越来越多地在手机上通过扫码完成。“升级后的口碑码能承载商家信息、权益、服务等所有核心内容,更能满足未来的消费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