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江湖的流量之争从来就没有停止,哪怕是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今日头条在自家平台上封杀微博、微信等第三方平台账户,就恰恰验证了这一点。
四面树敌
今日头条正在露出獠牙,拉开2018年与巨头角斗的序幕。
日前,今日头条官方头条号发布了一则公告,自2018年1月24日起,禁止推广微信、微博等第三方平台账户,触犯规则或对账户进行扣分和禁言处罚。这一规则的调整正式拉开了与微信、微博等巨头之间的正面战争。这场战争还将涉及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今日头条宣布在未使用商品卡功能的情况下,禁止在内容中推广电商平台(淘宝、微店等)产品。
顷刻间,今日头条与巨头们的较量摆在了桌面之上。毕竟,在此之前,在圈流量这件事上,大家都是铆足劲在各自的赛道拼命奔跑,互不打扰。
有因才有果。今日头条的规则改动或与微信赞赏的回归以及微信公众平台APP的独立有关。
1月15日,微信召开了2018 Pro版微信公开课,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发布了微信重大计划,展现出了微信依然年轻,其想象空间依然巨大。
令今日头条感到不寒而栗的是,张小龙称,微信的赞赏功能将会尽快恢复,并且之前读者赞赏是针对公众号的,未来则要改成对作者赞赏。在此之前,公众平台缺少作者这个元素,作者没有被当成独立个体存在。
此外,张小龙宣布微信公众平台的APP已经在开发了。一旦这个APP推出之后,微信公众号的包容性大大提升。这一系列举动或将增强公众号作者的信心,也将巩固微信公众号在内容平台的地位。
同属于内容平台的竞争者,微信公众号作者愈加兴奋,今日头条那边自然也就愈发担忧。
流量之争
今日头条封杀微博、微信等内容平台,归根到底是为了圈住自己的流量。
圈流量这件事,从今日头条不久前推出的“千人百万粉计划”也能得到佐证。按照计划,2018年内,今日头条将在平台上孵化出1000个百万粉丝账号,让1000个人拥有100万粉丝。作者的收入包括头条广告分成、千人万元签约、商品功能等。并拿出400亿流量帮助优质微头条用户在冷启动早期享受流量保底。此外,还将在2018年投入10亿元,对知识分享进行补贴鼓励。
向来强调“算法”的头条,这次为什么如此看重“涨粉”?
一向重视机器轻视人力的今日头条,恐怕刚刚醒悟:击败微博、微信,自己还差一个关键的武器——关系链。
“从数据上看,无论是开屏数、日活、用户量,还是七日留存,头条都能轻松碾压绝大多数资讯类APP,但是致命的是头条没有关系链。”一位互联网人士告诉新金融记者,换句话说,你在今日头条上看完这篇文章,会浏览下一篇文章,也许用户在头条APP上停留时间长达半个小时乃至一个小时,但却没有和这些提供内容的账号发生任何关联。
这也意味着,用户只关心内容,而不在乎内容提供者是谁。所以,这就导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没有“粉丝—账号”这个关系维度,用户在换机时选择继续使用的几率很小,而且之前积累的兴趣偏好都没了。
“每年换机潮一到,头条数据就会产生波动,因为用户买了新手机,他必须装微信、QQ、微博,因为他的朋友、关注的大V都在里面,不用不行。”上述互联网人士表示,但在兴趣阅读这块,用户可以选择今日头条,也可以选择一点资讯、天天快报甚至是手机百度、UC,这些产品都可以满足他浏览资讯的兴趣,“一切取决于他拿到手机那一刻预装了什么,包括应用商店推荐了什么。”
维度之战
成立于2012年的今日头条,在短短几年之内迅速崛起。在拒绝腾讯的金钱诱惑之后,立场坚决不愿为别人打工的今日头条,不得不面对来自“老大哥们”的围剿。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今日头条开始了多维度的防守反击:全面布局内容端、短视频、社交等领域,并仍在不断扩展自己的边界。对外,今日头条以投资、收购的方式猎取头部内容,投资快看漫画和内容服务平台新榜,收购猎豹移动旗下全球新闻聚合平台News Republic;对内,围绕核心产品孵化了自媒体平台“头条号”,以及即将上线的音频产品。
在短视频方面,今日头条对标快手,孵化了原创生活小视频社区火山小视频;2016年9月,音乐短视频社区抖音上线。今日头条也将目光投向海外寻求机遇。2017年2月,全资收购美国短视频应用Flipagram。2017年11月,以10亿美元估值收购音乐短视频平台Musical.ly。
在社交方面,今日头条寄厚望于微头条和悟空问答。和新美大一样,今日头条也在孵化自己的金融产品钠镁股票、电商产品放心购等。
今日头条以图文内容发家,通过预装APP、推广等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收割了可观用户。它的盈利模式简单而清晰——内容自带流量,流量则可以带来广告收入。
据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信息流广告用户洞察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年信息流广告市场规模达到557亿元,占整体网络广告市场的14.3%,未来三年内仍将保持50%以上的增长。
目前资讯类近十家平台中,有手机百度、天天快报、UC为代表的巨头派和以搜狐、网易为代表的门户派,以及一点资讯等平台。
在围剿今日头条这场战争里,百度表现得尤为积极。此前,一位百度高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百度要在一年内打趴今日头条。
然而,伴随移动互联网红利的消退,对于资讯平台来说,没有以内容生产者为中心的社交关系,用户无法有效留存。今日头条能否从用户黏性很高的微博、微信成功抢人,还有待于观察。